巫族历史

发布时间:2021-03-29 17:32:40

浏览次数:1282

 巫氏族谱上记载:十七世祖巫咸,名举龄,讳咸,字履详,号晋和,商学术之士,山西夏县人氏,氏族巫乾的17世裔孙,少年素有大志,胸藏万事卷,仕商辅佐太戊帝,官封左丞相。巫咸主政,修明政事,清正廉明,望重朝野,商道复兴,诸侯咸归。


 巫咸死后,以其子巫贤(孟咸)为相,巫贤也博学多才,宛有他父亲风范,辅佐祖乙帝。巫贤执政倡言行辞,为全民乐道,他克尽其职,为民作想,治国有方、天下大和、社稷中兴,诸侯宾服、万民敬仰!官封右丞相,也有贤臣之誉。


《尚书》中记载这对巫氏父子都是商王朝的有功之臣。巫咸一生勤政活了90岁,巫咸病卒,祖乙帝赠封巫咸为佂夷侯。据巫氏族谱记载:巫咸享寿九十而殁敕,配黄氏,敕封一品夫人,生卒失考,葬夏县城南架上盆形子山午向有碑。生二子:圣连,字孟贤、圣延(失考)。


 巫咸死后葬于瑶台山,山左右谷,命名为巫咸谷,山麓有巫咸父子祠。据夏县县志记载:瑶台山位于县城东南方向5公里处,系中条山前沿一突出山峰。“瑶台望月”素称夏县八景之首。峰顶原建有“太虚观”,内有意“镇方塔”。闪耀建有“望月台”,相传夏桀王和宠妃妹嬉每逢中秋便到此玩景赏月。脚下是“巫咸坟”,又名“父子宰相坟”。在《水经注》《汉水·地理》和北宋的《太平寰宇记》中也说陕州夏县有巫咸山,山下有巫咸祠。更有夏县的历代县志,都将巫咸父子载入邑内的“贤才”之列,其居所名“商相里”、“商相坊”、“难商坊”,除此还有巫咸的祠、墓、庙,山、河、谷,均以巫咸命名。明弘治年间县令姜洪重修巫墓时,墓前石兽犹存。经历代修葺的巫公祠、观、墓规模宏大,富丽堂皇,是夏县一大名胜。当地乡民有八月十五集会祭祖祀巫的传统,在瑶台山前闹社火、唱大戏、跑神马等热闹非凡。祠门的古楹联“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,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”。


 瑶台山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,而且其自然形状也格外特殊。它那突兀而起的身姿几乎是一个非常规整的圆锥体。论海拔它其实不高,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样子,然而若论其锥体的相对高度,却高至181米,与身后其他山峰相比,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,而且还真的表露处一种神圣与非凡。山底圆,山顶也圆。据勘测,山底的直径约为500余米,而山顶的直径则是50米,后者刚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。这不禁使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古时的坛类建筑物的基本形状,如北京天坛一类祭祀之坛,事实上既是如此模样。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去追溯,最早的原始祭坛据说最初均是由自然山体而渊源的。瑶台山就是一处远古先民用作原始祭祀(例如祭天)的自然之“坛”。瑶台山之所以又有巫咸山的叫法,原因就在于当地恶人闻夏桀其名,故有改“瑶台山”为“巫咸山”之事。


 实际上千百年来这两个名字是一直同时并行于世的。例如,元明之后夏县古八景中一直就有“瑶台月夜”一景文明于天下州县之中。过去的巫咸父子墓地,不仅封山高达并有砖墙环绕陵园,而且宏阔的陵园中到处是参天古柏与历代名人碑碣。直至上世纪初,巫咸祠墓仍然完好保存着,后则祠庙毁于日寇之手,墓冢位置今可辨认。


 明代的《大明一统志》记述“巫咸顶在夏县南五里,《隋书》名巫咸山,相传殷巫咸曾隐居于此”;《汉书》记述:安邑,巫咸山在南,盐池在西南;《金史》记载:夏县,有巫咸山、中条山、淡水。《清史稿》记述:夏县,东南有温泉、巫咸山。


 巫咸河之谜,据山西运城市解州县志记载:解州盐泽,方百二十里。久雨,四山之水悉注其中,未尝溢;大旱未尝涸。卤色正赤,在版泉之下,俚俗谓之“蚩尤血”。唯中间有一泉,乃是甘泉,得此谁人后可以聚人。其北有尧梢音消水,一谓之巫咸河。大卤之水,不得甘泉和之,不能成盐。唯巫咸水入。则盐不復结,故人谓之“巫咸河”。


地址:夏县县城以东2公里中条山前沿丨电话:0359-8553255丨邮箱:dywlyyzx@163.com
ICP备:晋ICP备2021006410号-1COPYRIGHT 2021 © 夏县瑶台山景区网站